諮商專欄

文/陳姿曄 心理師
  

入學前~

  • 認識孩子:接納氣質
    孩子的氣質:氣質的知識,網路多到爆炸。氣質,其實想傳達給家長的重要訊息是,孩子本質就不同。有些孩子很好按耐,有些孩子就是(龜)毛多,需要大人許多按耐才覺得夠,家長不需覺得孩子有問題,更不需覺得自己做不好,就是長得不一樣罷了。
      
    氣質,需要的是回應孩子的獨特性。像是,我家其中一個孩子,假日,經常面對全家人要從家中外出,孩子第一時間總是會抗拒。此時,因著對於孩子氣質的認識,我只需安頓自己,不是孩子不知好歹,要帶她出門玩還不喜歡,孩子只是轉換頻道困難,通常出門之後,也很喜歡出遊的活動。而我可以回應孩子的氣質,理解孩子需要時間消化一些感受,包含,對於留在家中覺得很好玩的不捨心情。另外,可以事前預告活動行程,增加對於轉換情境的可控制感,或對於要出門的行程可以更多時間的討論,提昇孩子外出的動機。
      
    當我觀察到孩子日常生活中展現的氣質是如此,那麼,我就能涵容孩子上學與家長分離時的情緒與感受,也較能接受適應學校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此時,面對其他孩子與父母分離時,情緒反應強度較低,或者是,可以笑笑的跟父母說再見,我能理解只是氣質的不同,同時,不著急要孩子立刻適應或不要有情緒。理解孩子,接受差異,安頓自己,是最重要的開始。

  • 認識環境:增加熟悉
    依孩子就讀的幼兒園的文化或規定,像是學校歡迎在入學前,家長帶著孩子去學校玩玩。那麼,家長可以嘗試帶孩子去學校,幫助孩子與環境空間及老師連結,增加熟悉感。像是我家老二,入學前,有一陣子我會帶去學校,跟姐姐老師give me five,打招呼、簡短對話,創造連結。但是,家長的確需衡量自己的工作時間是否可以配合,倘若不行,那也不用擔憂,陪著孩子上學的歷程,還有許多可行之事。
      
    同時,透過繪本或身旁親友已有孩子就讀該幼兒園的經驗,家長可以透過資源連結,具體的幫助孩子認識入學可能的活動與時間安排。
      
  • 善用工具:創造連結
    我的兩本繪本小幫手
      
    #小貓頭鷹:共讀繪本,得以讓孩子找媽媽的心情能透過故事表達出來。可以與孩子討論,小貓頭鷹的心情,如同去上學時與父母分離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去幼兒園上學,家人一定會把他接回來,未來上學後,可以讓孩子知道,當天何時一定會去接
      
    而孩子上學後,練習著與家長分離,面對不熟悉的空間,原本依附的對象不在身旁,那麼,讓孩子感受到無形的力量是重要的。我家老大入學時,我畫了貓頭鷹媽媽製作成項鍊(絕對是很陽春的項鍊),並簽上我的名字寫上電話戴著上學。讓孩子知道,我與她在一起。入學後,我也會關心她在學校的感受。有一次孩子說,中午她睡覺時把它拿出來戴,感覺被媽媽陪著。入學後一段時間,貓頭鷹媽媽被剪碎散落家中地面。我問了孩子,不需要它陪你了嗎?孩子很神氣的表情說,「我現在不需要它啦~」。
      
    #掌心的秘密
    這本繪本,很值得推薦。這本是作者女兒上幼兒園真實的故事,在過程中,作者理解女兒的感受,並思考著如何幫助女兒放鬆。作者透過魔法,陪伴女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
      
    我在老二上學時,我也如實使用了這個魔法。在手臂上畫上笑笑臉或哭哭臉,創造出與孩子的連結。
      
    而就在最近,上學近一年時,孩子會跟我分享在某個學校活動中,她會感到害怕。邀請孩子描述該情境,我覺得只需幫助孩子渡過害怕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我理解她的感受。於是,我詢問孩子,能做什麼事讓她在學校面對該情境會感覺好點?女兒跟我說,「畫笑笑臉」。連續畫了兩天後,第三天,變成孩子自己畫在笑笑臉在手臂上。事後回家,我詢問,畫完之後的感受,孩子回應我說,「我畫了就感覺比較不害怕了」。最近一次,孩子則是自己在腿上畫了媽媽,陪著她上學去。
    (有興趣者可以找繪本來看,就可以知道為何要畫笑笑臉或哭哭臉!)
      
    這些過程,其實都是因著家長理解孩子上學分離或面對不安情境的感受,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同時,情緒被大人安頓著。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會在自己有情緒時,安頓著自己的感受,孩子在有情緒或害怕時,感受到,父母仍是陪伴著他們,有愛,與他們連在一起。
      
    繪本,是一個工具,讓家長可以運用工具,創造與孩子的連結。

【上學哭哭,十八相送,該如何是好?】 

part I  
part II 
Part III 
part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