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嘉惠執行長 

緣起:散播可能性

性,是我決心投入的專業。
性健康,是我希望帶給這個世界的貢獻。

從美國接受完訓練回來到台灣,先專心投入單打獨鬥自我累積,於不同的性議題領域中闖蕩了十年後,除了專業經驗累積,也領悟到:『單獨一人,不足以改變世界』

我需要將我所知道、體驗會到的,傳遞出去,成為更多可能性的種子。
也吸引更多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前來交流,讓我的不足和限制得以拓展。

因此,從2006年開始整理自己的專業經驗轉變成訓練課程,從「心理師」轉為「訓練師」的角色並不輕鬆。感謝學生跟隨著我,也帶領著我,逐年成熟與成長。

一個人比較快,但一群人能走向不同風景

原本單純想著把專業教授出去後,讓學生各自在原本的領域應用,但學生要求跟著我到演講、工作坊見習,進一步把所學印證。

我想:只是在旁邊觀看,能夠獲得的學習和台下的聽眾差異不大。
既然要來,那就要讓學生變成助教而非旁觀者,讓現場的學員與主辦方體驗到更細緻的服務,既然要來,就要同時達到見習、學習與練習的整合性收穫。

於是,我更動了原本單打獨鬥的工作習慣,開始嘗試把一個人帶領的工作方案,拓展成一個講師三個助教,甚至發展到五六個助教同時在場中,且沒有一個人只是跑跑龍套。這個因著訓練學員而生的團隊工作坊發想,意外的演變荷光團隊的雛形。

在無數個熬夜激盪的夜晚,我帶領著學生磨練著每個人的綜合能力,學習課程設計,反覆討論著課活動細節,推演每一個活動與帶領者的指導會帶給參與者的心理動力。每一次的工作坊前夕,每一位心理師不計時數心力的準備、演練、討論,犧牲自己的時間,忍受我偶而沒耐性的語氣。每一位在其中的心理師,勢必在許多時刻,體驗到費盡心力好不容易設計出來的活動在演練後不可行就此塵封,在演練過程中挫折的發現自己習慣的工作方式需要大幅度修正,在與其他心理師密集接觸後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又無法一個人隱藏而痛苦。

或許,那些時刻他們也困惑著問自己:
『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在這裡?』

老實說,我也曾挫折到想放棄。曾覺得我一個人一天就能設計好的課程,拉一群人一起,卻花了一整週還搞不定。是那些咬著牙撐下來的時刻,讓學生,變成了夥伴。而所有困惑與懷疑,總在上場時,跟參與在其中的學員、夥伴一起經歷翻轉視野與探進內心的動人時刻,那一起同在的震動與感動,讓辛苦與困惑消失殆盡。

我們知道,那是任何一個人單獨走,看不到的風景。
於是我們,緊緊凝聚。
然後,十多年過去。

成熟:性諮商團隊工作模式

荷光團隊從開國元老累積到現在,從3大支柱到20多位夥伴。
我們不見得再像年輕時享受一起看日出的浪漫,開著車翻山越嶺在各種緊急事件中出性教育特務。但多年的歷練與累積,呈現在團隊每一位夥伴逐漸成熟,也呈現在團隊工作坊上細緻的課程動力操作。可以自豪的這麼說:唯有荷光的工作坊,可以如此快速的協助每位參與學員,細緻的在團體課程中經歷他能接受的性脫敏的歷程中,感受、體會、發現、反思、自主的解構、再重建自己對於性的理解或價值觀。而每一次出乎意料的好效果,都是我們意料之中逐步累積的成果。

而,荷光團隊發展出的工作模式非常適合運用在性議題的專業工作上面。
在性上面的學習,相較於知識的容易取得,體驗更為重要。荷光辦理的訓練,也以體驗性質居多。然而,因為性的禁忌與多元,使得參與成員的面對性的準備度往往差異甚大,有些參與者躍躍欲試希望得到最強的刺激,有些參與者對於面對性非常焦慮。我們的工作是妥善的運用適當的媒材,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在放鬆安全的狀態,經歷適合他的準備度的性減敏的過程,也能同時保持著對自己的覺察,關注著自己對於性的態度在課程活動中產生的變化。

在性上面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清晰的感受自己的感覺、訴說自己的感覺,而無論那些感覺與他人多麼不同,都能夠被場域中的人接納,這樣的歷程無論對孩子、家長、助人工作者,都非常重要。允許每一個人在性上面有其獨特的狀態,就是性健康的第一步。

而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一場三十個人的演講與一個講師,是絕對做不到的。
團隊工作模式,讓我們能夠依照工作坊的強度,細膩的以1:10甚至是1:6的模式帶領小組,支撐在現場的每一位成員充份的依照自己的速度進行體驗,保持自我覺察,並在足夠安全的空間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可以這麼做。
在此之後,我們不想放棄這麼做。

為此,我們願意反覆和主辦方溝通,願意在每一次工作坊前花時間演練,願意花時間訓練新人投入,願意依照不同的需求客製化的設計方案。
這所有一切最大的成就來自於成員的轉變,來自於團隊夥伴的共同成長。

每一個許願,都盼望著新團隊的誕生

『......重度智能障礙的性需求,造成院方管理困擾,怎麼處理.....』
『老師,脊損傷者可能有性嗎?會有人願意愛上殘障又性無能的我......』
『.......自閉症的孩子/青少年/成人.....性需求怎麼處理......』
『老師,安置機構內孩子們的性嬉戲、性需求跟性侵害怎麼分辨、怎麼處理?....』
『.......不孕症的夫妻,對於性的焦慮,影響到不孕症的治療,老師可以請你來處理嗎........』
『............燒燙傷友,怎麼重建自尊與性自信......』
『........性創傷的人怎麼重建性生活.......』
『......治療性侵害的行為人的心理師,如何幫助他們準備好面對性的真實面.....』
『....幼兒園中孩子的身體探索,若孩子碰觸到陰部,是侵犯嗎?.....』
『......他不男不女,亂搞同性關係,是變態吧!老師要怎麼矯正他....』
『.....安養院的老人,老不休,怎麼讓他們不再騷擾看護人員....或是怎麼阻止他們在安養中心跟院友發生性行為....』

從我開始開設性諮商專業訓練後,各領域的從業人員對性諮商專業的需求逐漸浮現,然而我清楚明白每一個不同的族群,代表著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知識領域、心理狀態、家庭關係、社群文化......加上性的禁忌、污名、價值觀組合出該族群得面對的難解性議題,我不能夠單純的「以此類推」。

每通邀請的電話,傳遞著對方的焦慮,期盼可以把性問題直接交給萬能的專家,接到邀請的我深深感到無力渺小,我必須承認自己不足,也發現甚至於找不到可以轉介的資源而難過,對此,只能許願。

我常常對著團隊夥伴碎念:二十年前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這樣和一群人一起工作。
而隨著團隊工作模式的成熟,許願,逐漸變得可能。

每一次實務工作現場看到的需求,都像是一個未完成的願望,一個人的渺小確實做不到,而在有了團隊後,知道了一群人的可能,我能做的事,是積極的喚起重視各類性族群健康的意識,是釋放訊息吸引有相關專長興趣的人,是將自己所知竭力貢獻,培養人才--而這,必須時間。

十年至今,我不曾停歇腳步,終於逐漸在各領域耕耘出一同前進的夥伴,我也帶領團隊深入準備好的族群/機構,建構能支持該族群性健康重建的系統。

智能障礙、肢體障礙、脊髓損傷、不孕、癌症、燒燙傷、安置機構、多元性欲取向.........

每一個專題,都不是最賺錢、最吸引目光的主題。
但都是荷光團隊願意付出心力與時間,願意投注熱情和專業的社會貢獻。

十年起步,一切還在耕耘。然而,我們團隊不放棄的前進著,期盼下一個十年,我們能走到哪裡。

性,是我們決心投入的專業。
性健康,是我們希望帶給這個世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