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 江欣怡 諮商心理師

  今年剛好有機會進入幼兒園觀察,一開始待在小班,九月後則進入中大班,也因此得以有機會看見孩子們的發展過程與其中轉變。

  發現一些之前在小班認識的孩子,有的在我認識他們時,還不太適應幼兒園的環境,或者因為想父母,需要老師時常陪伴在身邊。有的害羞內向而顯得較難融入友伴;有的喜歡以誇張的言詞與行為招引注意;有的面對不順心的事會大哭大鬧;有的在學習或某些方面的表現上也許稍慢了些…。然而這些孩子多數在小班學期尾聲,或者到了中班再見他們時,卻讓我十分驚喜於看見他們的成長與改變。

  看著孩子們的變化,使我更加明暸與確信了:孩子的發展、氣質與性格都存在著個別差異,老師可以透過評估暸解孩子在某部分能力上的缺乏而提供教導與協助,然而有些時候,或許同時也需要一些時間的等待與相信。

  有時過多的焦慮及干涉,或不斷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好壞快慢,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是自己有問題、不好,也因而對自己產生更大的焦慮,而更加無法自在表現或讓問題過去。等待與相信,看來消極、無所作為,但並不是坐視不管或不理不睬,而是因著理解孩子在發展上狀態、氣質及性格上的個別差異,在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陪伴,卻不操之過急,其實反而換來孩子探索與成長的空間。此外,當孩子在足夠的愛與接納中,得以長出足夠的自尊自信與安全感,也更能適應與面對外在世界的挑戰與挫折。

  我不敢說,愛、接納、相信、等待一定可以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它可能緣自於發展狀態,也有可能是滿足需求的不恰當方式,或其他情緒心理議題的展現,或只是缺乏足夠的能力因應,又或者都有。但,我知道,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自尊自信與安全感,其傷害及影響或許比問題本身來得大與深遠。

  我想,如果我是孩子的父母或師長,必定也會對於自己孩子發展似乎與其他同齡孩子不同或比較起來相對的慢而感到焦慮。有時,在做我們能做之後,擔心、著急不如給他愛與祝福吧!或許一段時間後,也會有著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