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國中輔導老師Olga、荷光性諮商培訓學員
文章督導/李竹薇 性諮商師


在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的網路新聞中,常看到報導角度偏向檢討受害者的報導,例如:應該要裸露少一點、打扮不要那麼性感、晚上不要一個人在外等等,彷彿如果當初多做或少做點什麼的話,傷害就不會造成了。不只上述這些檢討聲浪可能讓人產生「罪惡感」,更有不少當事人的罪惡感來自於察覺案發當時生殖器反應和內在感受有所衝突。

曾在不同時期聽過不同的女性個案描述類似的經驗:面對從一開始自己就不想要的性碰觸,案主先是抗拒被撫摸,但肢體語言拒絕無效,對方動作持續探索到陰部,接著感覺到陰部快速收縮、一陣陣的感覺傳來,好像有點舒服,之後對方開心地告訴她下體濕了,問她想不想進一步插入手指。案主清楚的拒絕,慶幸的是,最後對方停止動作並離開現場。

對於非意願的性刺激身體卻產生了生理反應,對此,事後不同個案於晤談室中以不同方式小心翼翼地問著:「我怎麼會這樣?」這些案主困惑著自己既然受害者,就應該只能有心痛、憤怒、受傷的感受,然而對於第一次體驗到的生理反應「快感」卻又感到驚奇。如果不喜歡這個經驗,為什麼下體會濕呢?案主卡在內心不喜歡這個人、不願意身體自主權被侵犯但又初嘗快感滋味的混亂心情當中,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一個言行不一致的「假掰女」。


其實,案主所經驗到的混亂感受早在幾十年前就有研究報告嘗試解釋:性興奮不一致現象。

性興奮不一致牽涉到兩種系統間的關聯,性器官屬於周邊神經系統,大腦則是中樞神經系統;性器官反應屬於非自主的生理反應,就像是瞳孔放大、心跳、冒汗等反應,而大腦則主掌個人主觀的情緒感受,例如:喜歡、不喜歡,想要或不想要等等。這是兩種獨立卻又相互牽連的系統,而且兩者的關係確實男女有別。

實驗結果發現男性勃起程度(生殖器對「性相關」刺激源的反應),和男性大腦感到性興奮之間有50%的重疊率,而女性則是10%,意即女性在「性器官的反應」和「主觀性興奮」無顯著關聯,並無法從性器官的反應去預測當事人是否喜歡、是否有性慾望。 (以上資訊取自「性愛好科學」,CH6)


那女性的性興奮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呢?「性愛好科學」書中用一生活化比喻協助讀者了解,作者將大腦和性器官比喻成一對一起度假的朋友,兩人正在街上漫遊找餐廳。性器官會注意到每一間餐廳,覺得都可以進去吃吃看,相較之下,大腦會評估各種因素後,例如:環境乾淨與否、此刻是否想嘗試某款食物等,接著才判斷自己是否想要進入某間餐廳。因此,即使性器官因找到餐廳(性刺激)而連結到自動生理反應,大腦卻可能是白他一眼、完全不感興趣的。因此,我們不能以女性的生理反應作為她是否「性興奮」的判斷標準,更無法以此作為是否同意持續性互動

曾有青少年神情煩惱地問我:「A片裡的女生都是表情痛苦但還是繼續做愛啊而且還可以持續很久,結束後還一臉害羞地躺在男生身邊啊,所以我以為女生都……」

「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很誠實!?」我接著說。

少年們不察色情影片拍攝本就是要激發男性觀眾的性慾,劇情均刻意設計過,鏡頭往往強調女性身體的反應而非她的主觀感受,不需言語就傳遞地「性行為是生理反應先產生、就能帶動性慾產生」的觀念。無奈這個錯誤的觀念不知誤導了多少青少年錯誤判斷他人的想法,進行違反性自主的舉動而不自覺。

在這樣的普遍的迷思中,我理解到無論是女性或男性案主,判斷性興奮的混亂其來有自,也意識亟需協助他們具備兩種能力。首先,「辨識情緒」、「接納感受」是迫切的任務。性互動中要能夠把自己的感覺當一回事是需要某種程度的自信的,這部分需要慢慢的釐清個案從小建立的情緒模式與學習新的人際能力。第二個重點則是協助案主們具備知識,讓他們有能力分辨性的迷思與真相,同時深刻體會到不論對方是男生或女生,均不能以自身的經驗去推論他人的主觀感受。

在性愛中,他說不要時,就是不要。


*以上案例目的用以協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個案資訊混合多位案主經驗並加以模糊化呈現,描述內容均不具特殊辨識性
*參考資料:性愛好科學,作者Emily Nagoski,譯者廖亭雲,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