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楊舒聿 諮商心理師

不甘願睡覺的挫折,容易讓孩子情緒潰堤

  入睡,是需要環環相扣才能順利達陣的過程。父母都知道照顧一兩個孩子入睡已經不是很容易,何況是在幼兒園中午有近20個小孩要睡午覺。這二十幾個孩子入睡樣貌都不同,有的孩子可以自己拿好被被,自己躺好安靜地等待睡意降臨。但大多數的孩子,對於跟好朋友們躺在昏暗的空間裡,是感覺到刺激與有趣的。

  學齡前的孩子,因為感官是敞開的,一點點聲音,就足夠吸引他們的注意;一些些動作的移動與變化,就可以輕易地睜大好奇的眼睛。無時不刻充滿能量的孩子們,是很捨不得關機睡覺的。但在老師不斷地細心提醒下,孩子們會帶著點不甘願的心情,逐漸沉靜。而這個一點點的不甘願與原本玩興被打斷的挫折,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而讓孩子情緒潰堤,可能是誰的腳碰到,或者是被子被輕壓到。

  這時候,如果有那個孩子崩潰大哭,通常都會被老師抱出睡覺空間。崩潰大哭的孩子,大都知道自己現在無法控制,而此時,其實更需要關係的連結。

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幾種狀況討論:

一、 如果孩子可以坐著(站著)在一個定點哭泣

  老師因為還有其他孩子需要照顧,因此老師把力量交給孩子,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在哭,你先休息一下,我們都在裡面等你,等你休息好了,你再進來找我們。

我們把這句話拆解一下

  1. 我知道你現在在哭,表示照顧者知道孩子的情緒狀態,以及用中性的語言,不帶評價地讓孩子知道哭泣是可以被允許的。
  2. 你先休息一下,表示照顧者與孩子都知道,哭泣是需要一些時間平復的。
  3. 我們都在裡面等你,提供關係的連結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大家與他的連結在。
  4. 等你休息好了,你再進來找我們。給孩子自己決定行動的機會。當然,太久沒看到孩子進來,還是需要確認一下孩子的狀況。

 

二、如果有人可以陪孩子

  通常在情緒破口崩潰的孩子,會需要蠻久的時間等待情緒過去。因為他們不知道可以如何幫忙自己安頓情緒。此時,若身邊有情緒沒有被影響到的大人,可以陪伴與示範。此時,很重要的概念是Say yes to kids, but say no to behavior.(Dan Siegel, 2014)例如:可以生氣(Say yes to kids),但不可以打人(say no to behavior)。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發展還不足,因此,可以利用肢體的動作幫助宣洩情緒,例如可以打抱枕、踢沙發、撕紙、很用力的畫圖…等等。

  此時,很重要的是照顧者與孩子狀態的同步與同在,簡單的說,就是你要跟他一起做,一起用力地打抱枕、一起踢沙發、一起撕紙、一起把紙畫到破掉。這提供了示範,示範讓孩子知道可以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孩子知道你此時是陪在他身邊的。

 

三、如果是在家

  此時,照顧者也身處於已經耗盡耐性與辦法用盡的絕境。通常是雙方冷靜,等待情緒大浪過去後,才有辦法做關係的修復。關係的修補,是要修補情感,而不是修補事情。如果是修補事情,很容易就會變成講道理時間;不是說講道理不重要,而是其實,孩子通常都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此時,照顧者更氣得是「為什麼知道但做不到」,因為通常卡住的都是情緒。你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知道但做不到的事情?卡住的心情是什麼?

  1. 更需要知道是不是自己不好?因為剛剛我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很生氣不知道可以怎麼做,但我還是愛你,只是我不喜歡你這樣。我們來想想下次該怎麼辦好嗎?
  2. 更需要的是關係裡的在乎?我知道我剛剛那樣嚇到你了,等我可以抱你的時候,我們抱抱一下好嗎?
  3. 更需要的是委屈的心情被看見?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很希望我可以讓你去,那下回我們先商量看看可以什麼時候去,好嗎?

 

  當孩子情緒大浪來襲的時候,試著把人(我值得被愛)跟事(我做的行為)分開,可以幫助孩子保有自我價值感,以及對自我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