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欣怡 性諮商師、心理師
文章督導/ 李竹薇 心理師、性諮商師
近日,《穿裙子的男孩》一書因一國小的家長提出異議而被下架一事,引發許多的熱議。提出異議的人認為推薦此書,有鼓勵男孩穿裙、變裝之嫌,會影響孩子的性別發展與認同混淆。
這反映了部分家長的擔心與憂慮,底下包含了一些信念與價值觀,如男孩不能穿裙子,或穿裙子就不是男孩;如果鼓勵男孩穿裙或暴露於相關資訊,會在性別發展與認同的過程造成混淆。而這也在網路上引發了許多討論與不同聲音,包括了校長直接穿裙子在校門迎接學生,有人在網路上KUSO發文轉貼各種古代穿著裙裝的男性,試圖表達不同觀點與價值。
這樣的現象也代表了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價值與聲音,這其實與每個人自身所處的環境背景、接觸到的資訊、學習與成長的經驗等有關,進而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信念--覺得什麼是好/壞、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甚至主流與非主流,而我們也一樣帶著這些學習到的東西繼續教育著下一代。
我相信,對於家長而言,每個人都希望能為自己的孩子選擇適合的教材與教育方式,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且是有利於孩子發展的環境。然而,做為一位性諮商師與心理師,對於關心孩子性/性別教育的家長或教育者,仍想藉此提醒幾個部分:
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
面對當下多元文化與發展的社會,孩子會無可避免會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其中或許有我們認同的、不認同的,或許也有讓我們焦慮的、擔心的部分。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藉此覺察與留意那些引發自己焦慮不安情緒的背後,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信念為何?從何學習而來?有沒有其他可能?如今再思考我選擇相信什麼?希望教給孩子的是什麼?...試著讓自己保持著開放與對話的可能性,從中對自己與教養方式保持著覺察,不僅讓自己有機會成為一個陪伴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的家長,在教養過程中保持彈性與調整的空間,相信對孩子的教育及養成也將有所助益。
將擔心轉換成孩子成長所需具備能力
再者,對於我們所不認同或者擔心焦慮的部分,除了禁止與隔絕資訊(但真的有可能完全杜絕與防範於未然嗎?),或許也可以變成一個教材或討論的議題,例如:「你看到這個男孩穿裙子,你是怎麼想的呢?」、「男生穿裙子,就會變成女生嗎?」、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引導陪伴孩子發展自己的思考與判斷,甚至從擔心憂慮的位置(如:會不會被欺負?會不會被嘲笑?),嘗試變成進一步思考孩子對此所需要建構與具備的能力(如自我保護、人際互動與因應、尋求資源與協助等),更有助於孩子的發展與成長。
建構發展友善性別與尊重的環境
最後,對筆者而言,無論是性教育或者是性別教育,除了媒材書籍教材的選擇,關於傳遞如何面對不同與差異,如何尊重多元這件事,父母師長與成人如何在身教中展現,常已勝過千言萬語、和每次課堂的耳提面命與宣導。協助孩子在其中學習尊重與理解,代替貶抑、排擠與傷害,而這往往也是性/性別教育中非常重要與核心的內涵。衷心希望我們能逐步為孩子建構出一個性別友善與尊重的發展環境,讓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都一樣有機會能較自在快樂成長與少受一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