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愛與放手金句1

文/江欣怡心理師

孩子幾歲必須分房睡?
看見孩子自慰怎麼辦?
孩子在家裸露身體怎麼辦?

     在愛與放手的第四課裡,作者呂嘉惠針對上面幾個家長常見的提問,沒有選擇直接給予建議,因為每一個家庭、孩子的狀況都十分的不同,在缺乏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評估下給出的建議,不見得可以解決父母的問題,反而還會更加深了父母的挫折與焦慮。
     但作者卻透過這些家長常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指出了在該怎麼做之前,分別提供了引導了家長思考的方向,以下則試整理並與大家分享,我在其中看到的幾個重點與提醒:

會傷害孩子的不是你的決定,而是你的做法

     關於教養常會有許多不同的派別,各有各的說法與考量,每個父母的處境、在意與重視的部分或也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怎麼做,會傷害孩子的往往不是最後我們決定怎麼做,而是我們的做法與速度超過孩子所能承受的。
     因此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清楚自己的考量後而必須做某些決定時,如何幫助孩子涵容有能力涵容你的決定:也就是如何讓孩子知道這個決定裡面也將他放在其中;以及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反應,可以表達理解,也願意花時間陪伴,與協助他度過。
     無論怎麼做,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有愛在其中,並試圖維持與孩子的連結,讓這樣的衝擊有機會可以被涵容。

你可以決定要拓展自己還是限制他

     當孩子的行為,與我們的價值觀有所衝突或牴觸時,可以思考一個部分:這是屬於孩子自然發展中的一個部分嗎?如果是的話,那我選擇要拓展我自己,還是限制他,或者可以找到一個中間點?而我們的選擇,也可能會影響孩子與我們的關係,當決定要限制孩子時,會不會可能只是讓行為變得地下化,切斷了我們與孩子的連結?
     我喜歡作者用「拓展」這個詞彙,做為家長與成人,面對孩子,謙卑或許也是需要的。當我可以放下身為大人的成見與自以為是,當我可以不要只是習慣用家長的權力來要求孩子順服、方便教養,我相信孩子同時也在拓展我們,為我們舊有的習慣、烙印,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與調整改變自己,看見不一樣的自己與世界,能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其實不也是很棒的收穫。
     這也提醒了我,孩子表現得與我想要的不同時,常常也得深呼吸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道理一定是對的嗎?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需要是什麼?會不會是我太緊張太焦慮,會不會那只是我的習慣,而我為了照顧自己的感受,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或限制了自己的學習與拓展的可能性?

你擔心的事就是你要教的事

      面對孩子的行為,家長可能會有許多的擔心,如果不是危及生命危險或重大損失與傷害的事,或許我們也可以選擇是要用我們的擔心或權力叫孩子順服,亦或是透過我們所擔心的部分,教給孩子他所需要能力的機會。因為我們無法一輩子看顧與限制孩子,然而能力卻是給孩子可以帶得走的禮物。

焦慮無法被安頓時就是尋求專業協助的時

      關於家長面對兒童常見的問題與挑戰裡頭,在書中作者也再再示範了何謂以依附關係為主題的性教育—如何透過這些親子日常生活中的困境,或者其實更是一個素材,能夠讓家長回到自身思考,學習如何在這些挑戰中保有愛與連結,而這也是在為孩子逐漸邁向更複雜的青少年階段做準備。
      然而,當發現面對這些問題與挑戰,已讓自己太焦慮而有可能切斷與孩子的連結和關係時,尋求專業的資源來協助與涵容自己的焦慮,或也是家長能為自己與孩子做的一件也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