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愛與放手金句1

文/江欣怡心理師

父母的難與傷也需要被看見理解與協助

     有時,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親子互動,會忍不住想要批判,但「批判背後在說的是,事情有對、有錯,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當我們這麼做時,其實也忽略了人與關係的複雜性,以及父母在教養上的難與不容易!實際上教養,並沒有一個簡單的準則,甚至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延續愛與放手中第二課的親子互動故事,作者呂嘉惠在本課又更進一步的提到:那些會讓我們感到生氣、難以忍受、深惡痛絕,想要批判甚至攻擊的事件,或也代表我們認同的是孩子,感受到孩子的無助、受挫、困惑與受傷。在認同的過程中,或也投射了個人過去的經驗,或者在說的是「這不是我想要的對待,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父母,這不是我想要相信的世界」,如果可以我們多麼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好好對待,可以健康快樂平安長大!

      對我來說,那是好深刻的理解與看見,看見了曾經身為孩子的傷,看見了對於父母角色的期待,與伴隨而來的失望憤怒。當有機會看到與整理安頓這些感受的源頭,或許我們也可以有機會來到父母的位置上,看見父母的難與傷,以及背後的無助與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我們也輕忽了父母的難,對父母的角色投以更多的期待與壓力,反而激發更多的無助與無能,其中所引發的焦慮與失控感,也會刺激父母想要更快運用自己的權力來解決親子關係中的困境。
其實父母也是需要被理解、看見與協助: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好或不愛孩子,或許只是缺乏相應的能力來因對孩子的狀況。

從理解與照顧自己開始,是給予自己及孩子的愛與祝福

      這也使我想起,另一本書《覺醒父母》中的一段話:「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已經盡力做最棒的父母了,多數人確實也是好人,對子女付出滿滿的愛。我們絕對不是因為缺乏愛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因為缺乏『覺知』。」

     如果在教養上,有一件一定要依循的準則,我想也許就是隨時對自己保持著覺知,因著覺知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區分自己與他人的部分,能夠安頓屬於自己的情緒感受後,採取適合的因應與互動;然後在覺知自己的限制後,願意學習並適時尋求協助吧!

      作為旁觀者,願自己看待旁人的眼光,因著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取代批判的是,能看見其中要帶給自己的覺察與啟發:我的感受從何而來?可以如何安頓照顧自己?在親子關係實踐中,我可以思考與注意的地方是什麼?我可以給出的支持與協助是什麼?
      作為父母與家長,有時也必須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與限制,看見與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為療癒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惟有能夠先療癒自己的傷、愛自己,也才有能力給出孩子的,是愛,不是傷。

     這週適逢母親節,祝福每個無論是否已為人父母的你,都能成為自己的父母,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