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分類: 兒童/親職性諮商專欄
點擊數: 2588

媽媽寶寶雜誌:第 365 期
作者: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王嘉琪 諮商心理師
  


社會新聞讓家長人人自危,同時也突顯幼兒性教育的不足,提到「性」,即便是成人,也許都還有須重新學習之處,此時,若家有幼兒,可說是與孩子共學的最佳時機。
  
性教育不只是性教育

性議題一直以來被獨立看待,多數人在談到「性」時,正面的反應可能包含害羞,負面的反應可能包含羞愧、嫌惡或輕視,這些態度一代傳一代,讓每個人對「性」無法坦然看待,隱晦、避而不談的態度,讓「性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
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諮商心理師王嘉琪表示,性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即開始,孩子感受到在關係中被愛,以及從關係中增長的安全感,就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基石。此外,隨著寶寶一天天成長,親子互動中常見跟寶寶介紹身體構造的對話,如:這是你的頭髮、眼睛、肩膀、手、肚子、屁股、陰部、大腿與小腿等,其實已是性教育的自然開端,但往往比較可惜的是,家長容易略過屁股、陰部等敏感隱私部位。
  
也許出乎家長意料,幼兒性教育談的不是只有性器官、認識生理性別、了解什麼是隱私權以外,還包含性別教育、尊重身體感覺,以及表達愛與表達感受等。在性別教育中,包含不塑造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如:男生就應該(穿藍色衣服)……、女生就應該(穿粉紅色衣服)……;可以這樣說,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可以穿藍色衣服或粉紅色衣服,尊重身體感覺則是傾聽孩子對身體感受的表達,王嘉琪諮商心理師舉例如下:

「爸爸用手指搓兒子肚子,逗著孩子玩,兒子的反應讓爸爸很開心,但當2歲5個月的兒子因為不喜歡、不舒服而說不要時,爸爸不但沒有停手,還笑兒子小氣。」

在上述的例子中,爸爸認為他在跟兒子玩,但兒子對身體的表達也是真實,可是爸爸卻沒採信也沒停手,還說兒子小氣。王嘉琪諮商心理師解釋,即便是在輕鬆的氣氛下,若成長中,親子互動一次次的出現類似困惑感受:「我對自己的感覺是不被重視的?」可能會學習到「即使我感到不喜歡,但因為是爸爸(大人)、因為是玩鬧,還是應該忍耐才是對的!我不舒服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問題……」
  
不忽略孩子對身體的感受

與孩子的相處中,經常可以看見家長無心的行為使寶寶感受遭到忽略,但對於自己身體感受的表達與尊重自己身體的感受,其實都是幼兒教育的一部分,父母很容易明白生活中點滴累積的互動經驗,是形塑寶寶未來人格的基礎,但卻忽略從性的角度來看,同樣的互動經驗,其實也塑造孩子對身體界線的認識與主張。
  
因此,性教育其實離不開愛的教育、人格教育或是家庭教育,將性教育獨立出來個別看待,反而賦予了「性」特別的地位,不視其為自然的一部分。王嘉琪諮商心理師指出,性教育其實就是關係教育,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都奠基於幼年時與雙親及其他家人間的家庭關係狀態,照顧與被照顧、對待與被對待,都會形塑孩子未來對關係、甚至對異性與性的看法。 
  
同時,當家長對性的態度表現自然,就能讓孩子識別這是一個安全的話題,像其他不懂的事情一樣可以發問並討論,反之,若家長不自覺對「性」表現出嫌惡、避諱,傳承孩子的態度就是嫌惡與避諱,就會讓孩子在大人面前,將對性的好奇藏起,尋求其他管道了解,但也增加汲取錯誤資訊的機會。


Q1:性教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

A:如同前述,性教育即愛的教育、關係教育,王嘉琪諮商心理師認為,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關係教育已經開始,在這個階段中,與寶寶保有「愛的連結」是性教育的啟蒙點,在他有需求時滿足他的需求、餓了哺餵、害怕時擁抱、接納他的哭泣與情緒等,都能培養他擁有安全感,而當親子之間有足夠的愛連結與支持下,保持溝通管道暢通,可以使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任何狀況,都自然地尋求與家長商量討論,為日後逐漸深化的性教育奠下良好基礎。 


Q2:對於性教育,如何傳遞健康的態度?

A:與孩子談性,最健康的態度就是「輕鬆自在」,就像談論眼睛、鼻子與嘴巴,否則家長不自覺流露出的不安、害羞、不以為然,會讓孩子感到更好奇,也會讓孩子傳承到對性羞愧焦慮的狀態。 

王嘉琪諮商心理師提醒,與孩子談「性」這件事,對仍感到無法坦然的家長來說,需要有些事前準備,不要當下回應,可與孩子約定下次討論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家長必須察覺自己的不安與羞愧來自哪些價值觀的影響,可以自己嘗試探索或尋求專業協助,認真的面對且學習安頓這些因著自己的性價值觀所產生的不安與羞愧情緒,當家長能比較理解自己後,也較能對性議題有更多放鬆。 

在這個狀態下與孩子談性,能自在與孩子討論性發展中遇到的任何相關議題,同時,這樣的自在關係,才是所有性教育的基礎,能在互動中體現家長想陪伴孩子面對性發展歷程的心願與傳遞對「性」健康面對的態度。

而若家長無法以自己的方式安頓自己的情緒,可以尋求協助,或為孩子另外尋找正確的書籍資料與學習來源,王嘉琪諮商心理師解釋,父母並非全能,讓孩子認知到「父母非全能」,不但能幫助孩子同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父母示範尋求其他資源解決問題,也能讓孩子知道「求助」是正確的行為,日後也能成為保護自己的方法。 

現在家長對於性教育有太多的焦慮,容易將性教育不知不覺變成「防性侵教育」,家長因為對性侵與人身安全的焦慮,會不斷傳遞各種焦慮的叮嚀,傳遞出「世界是危險的、你是危險的」的訊息給孩子,但在孩子仍需成人協助、保護與辨識危險的年紀,這樣的焦慮會讓孩子面對意外狀況時感到混淆,也會在意外發生時,產生「是我的問題、我沒有為保護自己負起責任、我不安全」等錯誤認知。羞愧與害怕「讓家長失望或生氣」的恐懼,會讓孩子更不敢向家長求助,也會錯失第一時間陪伴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 

因此,親職性教育包含著幾個層次的內涵,自然談性是性教育的基礎,具有安全感的親子關係則鼓勵衍生的性議題可以及時被討論與商量、性觀念不扭曲,以及讓孩子對性保有健康的態度,當自然談性與親密的親子關係都於家庭教育中穩固建立,孩子也比較容易建立起保護自己的觀念與主張身體界線,較不會落入錯誤認知與無理焦慮,且在遇到狀況時,也比較能向父母求援。


Q3:性器官的名稱可以從隱晦的名詞開始嗎?

A:為孩子介紹性器官,直接說出器官正確的名稱,如:陰莖、陰部,是最自然的介紹方式,就像介紹其他器官般自然,因為對幼兒來說,這只是一個詞彙的認識而已,不會含有其他的情緒,但若爸媽帶著害羞的語氣說出,寶寶接收到的就不單純是一個「詞彙」,他反而會好奇:「媽媽為什麼說這些詞彙時有特殊的情緒?」

王嘉琪諮商心理師鼓勵家長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覺得不自在,先不要勉強自己說出這些部位的學名,以避免傳遞焦慮的態度,建議可以暫時保留原先與孩子交談時稱呼的方式,重點只要表達的語氣要自在、自然即可。 

大部分家長受成長環境因素使然,對「性」仍有焦慮,無法使用正確語詞來稱呼性器官是很正常的現象,建議希望能跟孩子自在談性的家長,可以透過孩子對性好奇的提問與互動中,嘗試釐清自己的焦慮來源、釐清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安頓自己對性的焦慮,並透過繪本或相關性教育媒材,與孩子重新開始學習認識這些詞彙,重新學著接納原本就自然存在的議題,並在下一次準備好後,自在的面對與回答孩子下一個階段的提問。


Q4:小孩撞見爸媽行房時該如何回應?

通常不小心被孩子撞見行房,不滿2歲的孩子若清楚看見爸媽的表情與聽見聲音,可能會有點困惑、好奇或驚嚇,此時,若父母能保持鎮定不驚慌,會是最完美的反應,此時,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後(也許是肚子餓或做惡夢),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

撞見爸媽的性行為,對有些孩子來說,只想確認安全感,因此告知「爸爸媽媽沒事,沒有受傷」也許就足夠,但若孩子仍充滿好奇,堅持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也許就是告知生命起源的時機點,如果家長對於怎麼表達有焦慮,可以跟孩子一起約定一個時間好好跟他解說生命的起源,建議可以尋找合適的繪本,告訴孩子:爸媽行房是相愛的行為表現、胎兒是如何在媽媽的身體裡出現等等。

自然的描述性行為,可以避免沒有正確解答的好奇與誤解引誘孩子,使其嘗試不正確的行為或對「性」有所誤解,親子間保持暢通的交流管道,更是保護孩子最實際的方法。 


與孩子一起重新學習

王嘉琪諮商心理師鼓勵爸媽成為一個學習型的家長,除了重新與孩子一同重新正確認識「性」,避免錯誤的態度一代傳一代,也建議可以借助專業學習管道或是有品質的繪本,讓觀念的傳遞更容易,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家長出現挫折或發現孩子對性有不健康的持續行為,也務必要尋求專業協助,即時給予自己與孩子最直接的幫助。